首页 >> 伏令夏橙

上海松江区1206户家庭农场经营13万亩粮田莲叶桐

发布时间:2022-09-29 15:56:25 来源:沃州农业网

上海松江区1206户家庭农场经营13万亩粮田

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流转。其中,“家庭农场”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。

实际上,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,松江就已探索推广规模为100亩-150亩的粮食家庭农场。至2012年末,松江家庭农场发展至1206户,经营面积13.66万亩、占全区粮田面积的80%。全区粮食种植户由2007年的4900户减少到2012年的1206户,户均经营面积113.1亩,粮食家庭农场户均年产粮6.48万公斤、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年上市生猪1500头,相当于一户人家就能满足344人的吃粮需求和3191人的吃肉需求。

为何要发展家庭农场?“美国每个农民平均耕种400多亩土地,而中国每个农民平均耕种6.5亩土地,在打工潮冲击农村的时候,这几亩地成为农民的副业,这如何种得好地?”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表示:“发展现代农业,首先要明确,以家庭经营为主,减少农民家庭的数量,扩大家庭承包的数量,提高劳动生产力。”

晨报记者近日探访松江的家庭农场,对话将这些家庭农场一手搞起来的松江区委书记,探究这一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,能开出怎样的花,结出怎样的果。

【家庭农场样本一】

女白领回家种田当起农场主

农场面积:115亩

种植作物:水稻、小青菜

年收益:十几万元

经营思路:不仅要提高产量,更要将生产与营销相结合,走精品化、品牌化的路线,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

鹅黄色的呢子大衣、黑色的高跟鞋、干练的紫色眼镜、高高盘起的长发……初见沈万英时,一身时尚的穿着,让人很难将她与每天在田间与泥土、水稻、化肥打交道的农民联系在一起。“只有在新年这段农闲期间,我才能穿一些漂亮衣服,平时如果穿成这样的话,哪里还能下地干活呀?”沈万英笑着向记者解释说。

在几年的田间实践和努力学习后,沈万英从一名不敢赤脚下地的“门外汉”成长为科学种田的高手,她承包的115亩家庭农场的亩产量远超全区平均水平,并连续两年获得优胜奖。“农村这一片天地,必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才行,而家庭农场的模式对年轻人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机遇。”沈万英说。

村民眼中的“另类”

今年37岁的沈万英是松江石湖荡金胜村的一名村民,“回家种田”之前,她在一家电子企业里负责生产管理方面的工作。从2008年开始,沈万英跟着父亲一起经营家庭农场,2010年正式接替父亲成为一名新的女家庭农场主,目前经营面积已经达到115亩。“到目前为止,我还是我们村里最年轻的家庭农场主,在田间我也算是一个另类了,每天打交道的都是50岁左右的叔叔伯伯。”

“当时很多人都说我傻,放着城里的舒适日子不好好过,却回到田里干日晒雨淋的苦活。”说起当年放弃工作、回到农村种田的选择,沈万英很是感慨,“但我并不在乎别人的目光,我有自己的主意。那时候父亲刚刚成为松江区第一批农场主,经营面积超过110亩,我感到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,有政府的扶持补贴,加上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设备的帮忙,还有自己努力学习农业科技知识,肯定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。”这个表面上显得有些文弱的女子,心里却装着很大的抱负,她说,不仅要提高产量,更要将生产与营销相结合,走精品化、品牌化的路线,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。

不过,理想是美好的,但实现的过程却是艰辛的。“我刚决定回来的时候,父母就语重心长地告诫我:‘种田是非常苦的,你准备好了吗?’我也很多次地问自己:做好吃苦的准备了吗?”尽管有了大量的心理铺垫,但真正来到田头时,实际种田的辛苦依然超过了沈万英的预想。第一次赤脚下地的时候,她看着眼前松软的泥土,过了很久才紧张地迈开了第一步。“以前我的脚特别白,现在皮已经被磨得有些坚硬了。”沈万英说起最初下地种田的适应期,就像是打开了话匣子,“有一次我走在田间,突然感到脚下一阵刺痛,抬起脚一看,原来泥土里有一个酒瓶碎片,当时扎得挺深的,血不断地往外涌,我一回头发现自己站在几十亩田的中间,走回家要有好一段路,只得用泥土抹在伤口上,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。”

在农忙期间,沈万英和父母更是早出晚归,“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要下地,出门前将电饭煲预约好六个小时后煮饭,中午到点了就回家,打开电饭煲随便吃一点,休息片刻再接着下地,一直忙到天黑。”沈万英说,有时候实在太累了,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,想想明天还要接着干,心里难免会掠过一些后悔的情绪,这种辛苦的程度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无法相比的。“不过,看着自己精心种植的水稻丰收,现在又开始要有自己的品牌了,一切辛苦都那么值得。” 12

上海虹桥医院耳鼻喉科介绍老年人耳鸣的原因

关注附近成都治包皮医院

无锡男性医院排名

重庆哪家医院看白斑病好

类风湿的治疗主要有哪些方式

友情链接